青岛科技大学基础化学教师团队依托应用化学和化学专业、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开展教学科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铸师魂
每周六上午八点,团队负责人罗细亮教授和丁彩凤教授早早就来到会议室,等着进行实验室的学术研讨会,“一天不在实验室呆满14个小时,凭什么比别人更加优秀。”这是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彩凤教授对课题组成员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在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是在为手头的工作忙碌,永远是一片热闹。“每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对每周工作的总结,更是把握团队整体方向,把所有力量往一处使,朝着突破卡脖子技术方向持续发力。”罗细亮说。他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罗细亮教授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化学的热爱,他用幽默风趣的讲解和生动的实验,让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它让我们能够探索自然的奥秘,改善人类的生活。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化学知识都会对你有所帮助。”罗细亮在每次的学院开学典礼总会对学生们提到这句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只要有热爱、坚持和勤奋,就可以取得无限的成就,才能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尽情释放。丁彩凤教授则是用自身实践引领着学生们,她每天坚持晨跑6公里教导同学们坚持做事的习惯,始终保持每天学习习惯,引导同学们学无止境的精神,“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要在还能钻研的年纪选择躺平。”是丁彩凤教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让“生命始终保持在冲锋状态”是解从霞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年过半百的她常年奋战在高校教学第一线,每年承担着繁重的工作,曾主讲“分析化学”及实验、“基础化学原理”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应用化学前沿”等6门课程,并积极承担高密校区的教学任务。解从霞早年确诊为髋关节半脱位,她每天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方、启疑”,这一站就是35个春秋,她常说:“就算身体垮掉,精神不可以垮掉、责任不可以垮掉。”在讲台上,解从霞是传授真理、循循善诱的良师;在生活中,她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心事的“益友”,为学生指点迷津,被学生亲切地唤作“解妈妈”。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她的学生。在学生生病、意外受伤时,她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决定自己出钱为严重失眠的学生租住单间缓解病情;在了解到一些同学学有余力、渴望更多知识的情况,解老师不计回报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增加授课;为立志考研的同学定制学习计划、聘请外语教师、为学生打气鼓劲树立信心,“言有物,行有格”,解老师多次被学生评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和“优秀班主任”。解老师不仅始终冲锋在教学一线、也努力奔跑在科研一线。虽然距离“解甲归田”不到一个聘期,但解老师丝毫没有停止在教学科研赛道上的脚步。2020年初,面临疫情,她放弃休息,离别90岁高龄的父母,毅然决定于2020年2月28日回到青岛。经过一个多月苦战如期完成了国家基金申请书并获批了2020年国家基金。
青岛科技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承担学校9个单位36个专业约8000名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总计实验项目126项,实验工作量约40万人时数/年。他们一直坚守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理念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不断进取、持续提高,为各专业人才培养夯实了实验基础。实验中心老师经常为保质保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周六、周日放弃休息,每周7天全程开课。疫情期间,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不等不靠,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网上实验教学,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搬到了网上”,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实验教学的教学需求,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学生的认可,网上实验教学事迹被各类媒体报道。
多年来,基础化学教师团队有着优良的历史传承,从全国优秀教师焦奎和傅洵教授、省教学名师王光信教授起,教师团队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为人师表。团队成员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利用化学与社会、生活及健康关系的实例,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培育,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频共振。他们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设定先修内容,开展教育教法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承担了全校基础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任务,任劳任怨。团队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制度,开展“名师讲堂”、师德教育报告会等师德师风教育工作,形成了“遇见化学、惟真惟德”的教风。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等制度,完善教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和考评办法,形成长效机制。实行教学效果奖励机制,通过专家听课评审的方式全面考察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风,开展化合之星、化合新秀评选。团队现有全国优秀教师(解从霞)、山东省教学名师(李明、解从霞)、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罗细亮、丁彩凤)、青岛市教学名师(于跃芹、高洪涛),18人次获评“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学生评教优秀率100%。近年来,团队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主编教材9部。建设“海洋中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国家一流课程、“化学与健康”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基础化学原理”“有机化学”等省级一流课程,《基础化学教程》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物理化学》获优秀教材二等奖,7人获得校教学效果奖。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属高校唯一)。
挺膺担当鸿鹄志 天工人巧日争新
对于团队负责人罗细亮教授来说,2011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当年2月,罗细亮获得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成为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的高级玛丽居里学者,3月,罗细亮被美国匹兹堡大学聘为研究助理教授,进入大学的教员系列。不同的机遇,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通常会让人难以取舍。正当罗细亮在国外的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他接到了母校青岛科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希望他回母校工作,并申请山东省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饮水思源,不可忘本,罗细亮当机立断,没有过多的犹豫,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绿卡,辞去了国外的工作,选择了回国发展。致力于为祖国的化学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是罗细亮很早就形成的坚定信念。
这并不是个例,基础化学教师团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近年来,团队主持纵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山东省重点人才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相关科研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包括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罗细亮教授提出并发展了抗污染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并与医院及企业合作,推进生物传感器在疾病标志物检测方面的实用化发展。基于其在生化分析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尤其是在抗污染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突出贡献,罗细亮应邀为国际顶级化学期刊Chemical Reviews撰写专题综述,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并担任分析化学领域知名期刊MicrochimicaActa的副主编。许良忠教授专攻农用化学品研究,借助学校宽松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平台,经过团队千百次的努力,在新型杀虫、杀螨、杀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而系统地研究开发工作,他与郑州、烟台、聊城以及青州市等的多家农药企业展开合作,共完成22项省厅级技术鉴定项目,其中14项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许教授合作鉴定的“绝蚜一号”帮助青州村办企业摆脱了负债,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企业每年获得100多万的效益。李再峰教授研发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的橡胶密封新材料,并在胜利油田得到推广应用,推动我国采油工程密封技术水平的新旧动能转换。团队成员还与山东中烟、海尔生物、山东微井等企业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结合专业特长在不同领域挺膺担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丁彩凤教授作为新泰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顾问,努力做好校地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给予技术支持。“聘请丁彩凤教授作为新泰市科技产业顾问,是新泰市推进化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实现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相互成就。”新泰市市长赵永斌说。
团队成员积极指导青年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基础化学教师团队发起并承办了全国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荣获特等奖、一等奖等7项大奖,并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单位,真正实现了“化院学子拥有了专属的化学实验赛事”的梦想。同时指导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金奖、铜奖;“互联网+”全国银奖、铜奖7项,省级以上各类获奖100余项。
有人说,黄大年精神化作了繁星,一颗星星不足以驱散黑暗,但是无数颗星星一定可以照亮夜空。基础化学教师团队是一支薪火相传、团结奋进的队伍。团队现有成员54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优青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5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突贡专家2人,山东省杰青、优青6人。团队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名师示范课堂典型做法,组织集体备课和科研讨论会,具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先后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并获批建设多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基础化学教师团队将始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坚守立德树人,牢记国之大者,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个面向抓科研,老老实实抓育人,守正创新,团结自强;为‘特色鲜明、走在前列’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罗细亮教授信心满满的说。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993期第二版